七月十三日凌晨四點,從中央大學前往機場飛往寧夏首府銀川市,途中經香港及廣州轉機,於下午三點到達銀川後,在坐車前往位於山區的張易鎮。七月十四日是準備日,讓我們熟悉校園以及與校方確認課程內容與營隊作息時間。夏令營於七月十五日正式開始,於七月二十二日結束。營期中,早上我們跑班教學,每天教不同班級,讓每一班的學生每天學習不同的課程。下午帶領自己導師班的學生們做戶外團康遊戲。晚餐過後,便是各班的導師時間。藉由導師時間,我們與學生們互相了解聊天,聊的是家庭、學習、夢想、大山外的世界。一開始學生們當我是老師,有些退縮,我便放下老師的身分,與他們以朋友及大姐姐的方式與他們分享自己在台灣的生活以及成長的經驗,學生們在我們的鼓勵下,也願意敞開心胸,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與理想。從他們的臉上,我看見的是對外面世界的嚮往,卻有著說不出的無奈。他們覺得自己所處的小農村很封閉,很想要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比不上其他地方的孩子。我告訴他們:「你們每一個都特別的,真的不比別人差,你們只差一樣東西要加強,那就是自信。只有當你相信自己的時候,所有的理想才有可能實現。」

除了教育資源短缺以外,當地的衛生條件也是不法與台灣相提並論的。沒有沖水馬桶,取而代之的是傳統的茅坑,令我望之卻步,總是忍到最後一秒鐘才肯去。而全校僅只一間無隔間澡堂,男女分時段共用同一間,因為當地水資源缺乏,學生住學校是不洗澡的。水溫更是忽冷忽熱,有熱水變是很幸福的事了,總是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洗完一次澡。有時,在一整天的活動下來,有些人累到乾脆不洗澡了。幾天下來,習慣每天洗澡的我練就了速戰速決的戰鬥澡本事。

食宿的部分校方的照顧可說是盡善盡全。當地產小麥與馬鈴薯,天天都吃麵食,也很和我們的口味。住的是磚瓦房,冬暖夏涼很舒適。

也許是因為去年自張易帶著滿滿的感動回來,今年第二次再投入,我帶著回家的心情踏上這次的旅程。去年好多的孩子問我以後還能不能來,我承諾他們有機會我一定再去;儘管如此,我真的不知道還能有機會再度回到那讓我想念的小農村,直到第一晚再度看到那滿是星星的夜空,會心的微微笑,才相信我真的達成了我與這個地方的約定,回來了。

那裡的孩子大多是勤學上進的。他們知道唯有努力念書才能走出貧困的大山,才能成功。我與他們分享:「你們的大山沒有什麼不好。這是一個很棒的地方,但是要自己爭取念書的機會。努力念書是必要的,因為知識就是力量,有知識才能夠為這偏遠但美麗的農村帶來改變與希望。」其實,在勉勵他們的同時,也是在提醒自己。我從小受優渥的教育,一路順利的升學,時常把這些是為理所當然,便有時感到厭倦,可是這些孩子,他們許多是想念書卻不能念,我們應該要感到幸運,懂得感恩,不時提醒自己知識就是力量,想為世界做些事,想替這些可愛的孩子們盡點力,不能忘記初衷,盡好自己的本分,努力充實自我。

在營隊前與營隊期間,我不斷的問自己:為什麼我要再來?明知道自己能做的不多,來的目的是何在?除了陪伴,以及互相認識結善緣以外,我想最重要的在這幾天後,孩子們有了勇氣,有了自信。也許只有這幾天,對他們的影響真的不夠大,他們不一定會因此就變得很自信,很相信自己,但是我相信那是一小小顆的種子。那種子種下去,未來當他們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遇到挫折的時候,想放棄的時候,也許他們會記得那一年,老師很相信他們,也要他們自己相信自己,要勇敢的去做夢,夢想才會實現。

去年的我,在離別的時刻,停不住淚水;今年,當孩子們一個個偷偷低下頭擦眼淚的時候,我總忍住淚水,對他們微微笑。我心想我是要替你們帶來歡笑和希望的,所以再難過,再不捨,也不行流眼淚。「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與孩子們說:「離合,有離才有合。」我們相識,在分離的日子裡,把這份感動記在心裡,這段回憶就是希望。對我來說,他們給我的更是另一種希望,希望在未來的哪一天,我可以看見那曾與我在星空下手牽手的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實現曾經對我訴說過的夢想。每當我回想起那一雙雙淳樸的眼神,我相信有一天我們會有機會把這個故事一起寫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ia3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